和谐社会的发源地----毕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5:17:05
请大家开始畅谈毕节地被命名为实验区以来的成就,毕节也因此成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发源地.
谢谢.
07.09.0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壮丽诗篇《长征》中的伟大预言。70年后的2005年初夏,记者有幸来到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地区,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遍访了包括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赫章、威宁和金沙等八个县市在内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穿过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记者看到乌蒙之巅、金沙江畔这块被称为人类生存禁区的地方,响彻一曲改天换地的时代战歌。更具意义的是,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孕育出一条伟大理论——科学发展观。

情系乌蒙

中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省,是同地球上的南非、北美、地中海沿岸和澳大利亚几大块一样的岩溶地貌区。贵州毕节地区的喀斯特地质特点更为典型,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岩石裸露,导致土地贫瘠,人民深度贫困。这块2.6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革命老区,超负荷地承载着600万人口。如果除去占90%的挂在陡坡上的旱地,就只剩下60万亩水田。人地矛盾凸现的结果是,贫困、生态、人口三大问题交织在一起,500万人口的生存和落后的耕作方式,形成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严重流失,使当地人民面临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危机。就在这种形势下,1985年,平民子弟胡锦涛,迈着稳健步伐,来到了揽月诗翁笔下的磅礴乌蒙,来到了“三军过后”的金沙江畔。

1985年5月的一天,毕节一个偏僻的村庄,农民杨八郎(因生了八个儿子故人冠此称)刚下地回家,只见村民组长跑进门急火火说:“快快!八郎,领导来了。”说着就有人弯腰进了他的草屋,其中一位领导亲切地握住他的手,问他家有几口人、几亩地,种些什么庄稼?粮食是否够吃,孩子上学没有?等等。忠厚的八郎一五一十地回答。听着八郎的话,看着家徒四壁的屋子和八郎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那位领导心情凝重地拿出随身携带的500元钱给八郎 ,嘱咐他要相信党和政府,嘱咐他要勤劳致富。当时的八郎并不知道这位领导是省委书记胡锦涛,更没能意识到:从此,他和他的村子,乃至整个毕节地区数百万贫困农民的命运,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毕节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