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观朝的诗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1:29:41

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北宋诗人,深得苏东坡的赏识。他以苦吟著名,语言和技巧功夫很深;后期写诗专心学习杜甫,那样丰富深刻的思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①十七日观潮——农历八月十七日观看钱塘江大潮。
  ②走——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跑的意思。
  ③瑶台——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大喇叭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张,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怀,将那琼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

  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