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恶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7:58:59
什么是伪恶者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有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大概是孩童时期的人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孟子的人性学说就要系统得多。孟子认为“生之谓性”,大致属于性善说,他还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均见《孟子·告子》)孟子称此四项为四端,而他认为四端皆发于自然,认为人性本善。不守此四端,孟子谓之非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谓非人,畜生而已。端者发端,所谓赤子即此。能守端者便能守道,是谓善,亦谓真,故真即善,善亦真也。四端之中,智是对人、义、礼的限制与总结,爱人谓仁,知耻谓义,敬人谓礼,爱人、知耻、尊重别人不能没有尺度,是非之心就是要知道爱什么人,何事须知耻,何人须敬重。西方所谓博爱非善,以其泯灭了是非之心,不智。孟子又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也就是凛然正气,也就是不是一味爱人,也能恶人。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是之谓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历代文人志士,那些杰出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人物,都有一种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毫无保留的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始终以抑恶扬善为主旨,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戏曲,都充满了这种传统的精神意味。

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但荀子虽持此说,却依然强调人心应当向善,“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虽然荀子认为这是“矫饰”与“扰化”的结果。荀子认为要达到善,方法是人人可为的“积伪”,也就是积善。

性善性恶之外,尚有性无善恶说。然持性无善恶说者,并非绝然否定善恶是非,而也主张人心向善。如庄子便不讨论性善性恶,王阳明也谈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传习录》)可见,王阳明强调的还是善,且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