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受性教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9:26:29
最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
最好是物理方面的建议
这篇我一看过了,是清远日报上的,作者黄天爵
没什么意思

感受性教学———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人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如何遵循这一过程,体现这一过程呢?笔者认为感受性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这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显得尤其重要。
一、亲眼目睹在实景中感知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这个例子虽然只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给学生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让学生通过眼看、鼻嗅、手摸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从感性到理性,抽象出苹果的形象来,这样画出的苹果虽然费时,不一定很象,但它形态各异,有“生机”,为学生今后的临摹打下良好基础。而后者是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画出的苹果似乎很像,但它单一刻板,没有“生机”,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没多大帮助,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一位同事谈起他学骑自行车的经历,也让人很受启发,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普及自行车,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加入学骑自行车的行列,我的这位同事便是其中的一员,因年龄较大,身体协调能力较差,一骑上车就摔跤。教练便开始传授“要领”:上车后,身子要坐直,眼睛要平视前方,手要握紧龙头……。这些动作要领,经他一实践就机械化了,僵直着腰杆,眼睛发直地盯着前方,手死死地抓住龙头,其结果是变原来的左右摇晃为一边倒,摔得更惨,折腾了一阵子,还是放弃“要领”。他独自来到大操场,摸爬滚打数小时后,终于找到了感觉:学会骑车有两个过程,第一过程骑着不倒,他的体会是车身往哪边倾,龙头就应往哪边拐,这是避免倾倒的有效措施;第二过程是在不倒前提下,按一定的路径骑行,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体会到教练所说的“要领”来。
这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