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否有功利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2:40:27

文学的功利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首先追求着功利性。工人做工,农民耕田,是要生产产品,我们学生读书学习,是要获取知识……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追求功利性的同时发现了无功利性的美。我们去看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逛一趟图书馆……都属于我们生活中非功利性审美方面的追求。不为得到什么物质利益上的满足,而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而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则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舍弃只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之心对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所以,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康德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论述他“美的无功利性”观点时指出: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如一朵花可能散发出有毒的气味,损害人的健康;也可以经过提炼制成药物,有益与人。所结的果实,可以鲜美可口,也可能包含剧毒。在审美活动中,花的有用或是有害,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显得无足轻重。重要的在于它呈现出直观形象本身,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再如林逋有名的咏梅诗“众芳摇荡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淑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首联写梅花的傲世;颔联写梅花的疏郎和幽香;颈联通过霜禽和粉蝶的爱慕,烘托出梅花的高洁;尾联写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梅花精神。梅花的这种直观形象从功利性中超脱出来,占领观察者注意的中心,使人们刹那间忘记现实的功利性考虑,获得洒脱的自由。审美心胸的无功利性使我们在人生的波动中保持一点宁静,能静故能思。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都属于性情写作。这类写作往往毫无功利性,基本上是个人心境的记录。此类写作与古代诗人词人而言是极寻常的,现代人中就少有这般现象了。然而校园大学生中的确有这样的写作之人。他们多少有点清高,不屑于向报刊投稿,不打算发表博取赞赏。

再如李白的《静夜思》,朱德的《我的母亲》等等,都是感情极其真挚的状态下写的,你能从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