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奏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0:41: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度方面的
“闻风奏事”制度是甚么意思啊???

哪位博学的大哥大姐大叔大妈大姑娘大老爷们帮帮忙

知道的就说说,让俺长长见识啊!!

听到些风催草动,民间传闻,市井闲谈旧可以当为事实依据,上奏或是揭发.不追究检举人的责任.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

南北朝期间,封建监察制度又有一项重大的发展变化,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中的《御史台》条云:“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注云:“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候御史,御史竟往门外收采之,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在此期间,史书上有关御史台官僚风闻奏事的记载相当多。试举数例。如《昭明文选》卷40“弹事”栏载南齐永明年间,御史中丞沈约弹劾王源与满氏联姻、受满氏聘钱五万事,即因“风闻”;《梁书·萧颖达传》,御史中丞任劾奏征虏将军萧颖达非法征收生鱼税,亦根据“风闻”;《梁书·王亮传》任劾奏尚书左丞范缜“附下讪上”,同出“风闻”;宋、齐、梁、陈诸朝,类似御史台官僚以风闻弹劾大臣的故事,屡见不鲜。北朝亦有类似御史风闻劾奏故事,如《北史·崔鉴传》附《崔子枢》传,崔子枢“因度支有受纳风闻,为御史劾,遇赦免”。

据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风闻奏事》条的考证,南北朝的御史风闻奏事,源于汉代的“三公谣言奏事”,东汉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据传闻劾奏刺史二千石官僚,称为“谣言奏事”,至南北朝乃成为御史的特殊权力。

御史风闻奏事,并不是不加核对。从有关南北朝史籍所载风闻奏事的事例来看,有的仅是风闻,未述核实情况;有的是由御史台自行核实后方才奏劾的。如前述南齐御史中丞沈约弹劾王源,虽由风闻,但上书时已“摄(传唤)媒人刘嗣之到台辨问”核实,并且在上书中说明,核实材料“与风闻雷同”;梁御史中丞任劾奏征虏将军萧颖达非法收生鱼税事,其上书中云:

“臣闻贫观所取,穷视不为。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敦此薄夫;况乎伐冰之家,争鸡豚之利;衣绣之士,受贾人之服。(这段话是公文的开头语,意谓身为平民的士人,亦应介然自爱,为百姓做出榜样,何况当官的人,岂能争利于市?以下才是弹劾正文)风闻征虏将军臣萧颖达启乞鱼军税,辄摄颖达宅督彭难当到台辨问。列称‘寻生鱼典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