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史良才和张竹平的报业托拉斯构想会破产,怎样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0:38:33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问题,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中国报业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史良才主持的《申报》和张竹平拥有股权的“四社“都曾经有过报业托拉斯的梦想和尝试,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破产,这其中当然有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压力,但是否有时代的背景问题(比如报业本身的成熟程度和商业化程度,市场容量以及受众的接受能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尝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样的想法是否成熟?如果不成熟是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对这样的想法应该肯定还是否定?怎样评价?

希望指教,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这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诟病所在,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报业托拉斯的梦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出现托拉斯阶段都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而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本身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是畸形的产物,而且还深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国民党官僚大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不利于报业的良性发展,再加上本身报业的脆弱性其必然是要破产的。
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报纸在目的就是政治和经济的 产物

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楼的只说出了一方面 具体的国情不允许,这是总的原因。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别理解。最后在从新闻发展规律上加以总结。答题思路就是这样,如果按照分点得分的话,差不多85%的分数是可以拿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