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为什么不 讨婆婆喜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0:57:48

在焦母看来,“生小出野里”的刘兰芝配不上自己“仕宦于台阁”的儿子;有人说,刘兰芝不会生孩子,这在封建家长眼里当然罪不容赦;还有人说,焦母刁钻古怪,不可理喻,她的行为本身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言的。这些说法也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好像均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至于说到封建家长与青年男女之间的斗争,家长要行使自己的权威,青年人则向往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个说法当然没问题,但总觉得太抽象太笼统。我们知道任何人总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就刘兰芝而言,则是生活在她与焦母、焦仲卿和小姑等特定的具体的每天都要面对的人际环境中,我们应该从分析这样一个具体的人际互动出发,弄清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进而理解矛盾的性质和作品的主题。

那么,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究竟发生在哪里呢?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焦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之词,其实,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表现在:

一、洞察人情世态的聪慧,深感悲剧结局的难以挽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乃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刘兰芝的行止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这固然有刘兰芝自身聪颖敏锐的因素,还有刘“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封建的一套道德观念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和刘的母亲相对比较开明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刘兰芝作为一个媳妇承受着更多的和更直接的来自封建宗法思想、男权思想和家长制度的迫害和摧残,

二、坚持个性有主见,维护尊严不屈服,这是对家长专制权威的最大挑战。

比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