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对与民争利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13:39:11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礼”和“仁".但是否可以拔高到“民本”思想,值得探讨。
从实际行为上,三千弟子,有教无类,算是平等待人之举。
但从为统治阶级服务,包括文革时期打到孔老二,根源就在于孔子认为的“民”毕竟始终是上层统治者,简而化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里的对象是有类别区分的。这种区分很明显可以看出孔子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看待“民”而不是政治阶级层面去区分“民”,这种认识,其实也符合当时一般人的看法。
因此也有人认为孔子更多的是人本思想,而不是民本。比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明显是区别了人与民的。人是生物,民是政治阶层,这是最大的不同。
那么,孔子反对与民争利么?
首先就是看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资源是属于谁的。就像农民在地里挖了一块木头,发现是价值千金的宝贝,于是政府干预进来,说这是国有资产。站在统治阶级角度,会认为这个做法很对。反之,民本思想的拥护者会认为,这就是与民争利。
其次,孔子提“泛爱众”,“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里提到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来源于周公的“德治”思想,孔子继承了周公对统治者严格要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百姓宽松恩惠的思想,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尧、舜、禹、周公这样爱民的典范。孔子重视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既然重视统治者的德,那么对于哪些东西是民所私有,哪些是国家所有,这里判断的标准就不重要,而是这东西毫无疑问是国家所有,但作为统治者(官员)要考虑老百姓,不要表现出强取豪夺的不良形象。所谓立牌坊是也。
最后,这个提法真要让孔子自己来回答,他的回答肯定是“是,我肯定反对与民争利”。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的观点很正常,“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但是观念是一回事,实际操作是一回事,凡是落实到与民争利这个具体症结上来,就是面对“利益”,政府怎么判断的问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观念如果没有更正的话,让一个封建时代的人物谈“与民争利”的现代民主问题,似乎确乎难为夫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