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大家普通话中双音节重叠词的读音有何规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1:57:10

1.双声叠音词(爸爸、妈妈、奶奶......)
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
3.表示方位(里、上、下......)
4.跟在名词后面的(子、老、儿......)
5.部分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
6.语气助词(啊、呀、啦、嘛、吗......)

普通话双音节词重读规则简说

江苏泰州师专 何广见

学习普通话语音,人们一般只注重作为字的音节内的声韵调发音,而忽略了作为词的音节外即音节相互间的轻重音发音,使普通话语感失却,语流呆板而少了韵味,表达苍白而没了活力。要想真正学好普通话,在学好作为字的音节发音的基础上,还应该熟悉和掌握作为词的音节间的轻重音发音规则。

由于语言自身节律的需要,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都存在词内音节间的重读规则。一个词只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这些音节就不会同样轻重地读出来,有些音节会读得重些,有些音节会读得轻些。各种语言的重读规则不尽相同,比如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英语是首音节重读,法语是末音节重读,而汉语普通话则有的是首音节重读,有的是末音节重读。

现代汉语普通话词以双音节为主。据有关统计,在普通话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了12%,双音节词占了61%。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占了27%。为使问题变得简单,可以首先了解和掌握双音节词的重读规则。熟练掌握了双音节词的重读规则以后,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的重读规则自然就会明白。

普通话双音节词内的重读规则,不外乎两种情况:(1)首音节重读,末音节非重读;(2)首音节非重读,末音节重读。这里的“非重读”只是相对“重读”而言,其内部还有差异。有学者将“非重读”细分为“中、次轻、最轻”三个发音等级。毫无疑问,在比较正规的语境里(如语音教学、接受语音测试、播音等),这是需要的。但为方便初学者,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抠得太死,可以进行简化处理。只要在不影响词义和词性的前提下,“非重读”比“重读”在音高、音强、音长上分别低些、弱些、短些就行。追求过分精确,反而会导致发音可能不自然。

双音节词的重读规则与词的结构方式有关。大多数单纯词的重读规则符合(1),即“首音节重读,末音节非重读”。如“蟑螂、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