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撒克斯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9:32:24

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 [/size][/color]
  “哈萨克”是哈萨克语“Kazak”一名的汉语译音。关于这一族称的来源和涵义,众说纷纭。十六世纪的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在其所著《中亚蒙兀史》一书中说,十五世纪中叶,哈萨克人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汁的领导下,脱离乌孜别克汗国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过着迁徙流浪生活,“所以就被称为哈萨克人,〈从此以后〉人们就这样称呼他们。”①因此,不少学者根据这一记述,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产生于十五世纪,其意义为“避难者”、“脱离者”、“流浪者”等。俄罗斯学者л.и.拉夫罗夫则认为,“哈萨克”即八世纪僧人叶俾弗尼著作中的“哈索格”,这一名称在卡巴尔达一巴尔卡尔语中是“无家可归的、处境不好的人”。A.H.别尔纳什塔姆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是由’古代的卡斯甫(kasip)部落和萨克(sak)部落合并以后形成的名称。”因两个名称重叠在一起连读而发生音变,省略了中间的一些音位而形成了“哈萨克”这一新的名称。历史学家M.阿肯占诺夫和文学家C.穆卡诺夫认为,哈萨克一词是由“哈斯”和“萨克”两个词组成,“哈斯”是“真正”、“确实”的意思,而“萨克”则是古代中亚的游牧部落(即我国史籍中的“塞种”),两词连在一起就是“真正的萨克”或“真正的塞种”之意。①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勇敢”、“大胆”的意思,有的则认为是“自由人”、“独立者”等义。
  然而,民间广泛流传的则与上述不同,传说这一名称为“白天鹅”之意。它是由“kaz”和“ak”两个词构成的,前一个词义为“鹅”或“天鹅”,后一个词意为“白”,合起来意为“白天鹅”。民间还有哈萨克祖先由白天鹅化身的姑娘与一勇士结合而生的传说,并有种种与之有关的禁忌和崇拜习俗。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哈萨克”这一族称很早便出现在中国史籍中。清末学者丁廉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之异名。②史籍除了这两个名称之外,还有“阿萨”、“葛萨”等名,这些名称均为同音异译,在《旧唐书》、《新唐书》、《经行记》等书中屡见不鲜。有不少学者还认为,“可萨”即《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奄蔡”的同音异译。若此不误,则“哈萨克”这一名称早在汉代便已存在。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