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有没有具体的标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2:46:33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迄今有过三种人口再生产的类型: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这里高低出生生产的具体数字标准是多少??
这里高低出生生产的具体数字标准是多少??比如具体?%或千分之几

人口再生产有三种类型:
1、简单再生产,人口规模总量基本上不变,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通常会有两种情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往往人口总体结构较年轻;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并存,往往人口总体结构日趋老龄化。
2、萎缩再生产,人口规模总量不断减少,人口出生率小于人口死亡率。通常这样的地区也有两种:整个社会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未建立或不能够有效运行,老年疾病发病率高,医疗条件很差;整个社会生活水平较高,育龄夫妇生育欲望低下,老年福利待遇相当好,人口结构老龄化特征明显。
3、扩大再生产,人口规模总量不断增加,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通常这样的地区也有两种:整个社会生活水平低下,计划生育观念缺乏,正所谓越穷越生,老年医疗保健条件相对较好;整个社会生活水平较高,育龄夫妇生育欲望较烈,老年福利待遇相当好,人口结构特征日趋年轻化。

人类历史的人口再生产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严格说每个阶段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并没有明确的数字标准,但从课本“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中可以明确看出第一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它的下降是以传统型阶段的农业文明时期所提供的生存环境的好转、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条件的提高为基础的;而第二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由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则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节育措施出现,人类可以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生育水平并使出生率下降;第三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以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开始的,这一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以后工业化阶段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观念的转为为基础,这一阶段的人们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并逐步稳定于低水平状态。

没有具体数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