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的1月1日是怎么确定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3:52:10
在制订公元纪年时,到底元旦日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也就是说规定哪一天为1月1日)?从天文学上来说,这一天好像没什么特殊意义啊?

我只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年作为元年,为什么不索性将耶稣诞生日作为元旦呢?看来公元纪年是沿用了之前已有的历法,只是在基督教创立后,将耶稣诞生年规定为公元元年吧?好比“康熙六十一年”之后是“雍正元年”,虽然年号变了,但是所用历法是相同的。

请各位专家解惑:到底西方历法是怎样规定元旦日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所谓的公历其实是西历,欧洲的历法也是经历过很多变化,一开始也是以春分为一月一日,后来基督教统治欧洲后,教廷发布新历法,把耶稣基督的生日作为一月一日,再后来教廷经过考证,发现基督的生日其实应该提前6日,但历法已经施行很长时间,改动的话很不方便,于是延续一月一日的历法,只改动耶稣生日为12月25日--圣诞节。一直持续到现在,结论是西历的一月一日是老的耶稣生日,新的耶稣生日是12月25日,这种宗教历法跟中国文化无关,
中国的传统历法的新年第一天跟现在很不同,下面介绍: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算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他在将“元旦”调到公历1月1日后,并没有动“春节”,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两年后,“春节”也被移到了农历一月一日。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份“四季节假呈”很快获得袁世凯批准,于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因为“春节”移植给以前的元旦,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
有人怪袁世凯和朱启钤把中国重要的“春节”搞乱了,实际上袁世凯的初衷是想保留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在《定四季节假呈》中说得很清楚:“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
新的春节安排颁行后,民间很快流行起“过春节”,以前的“岁节”彻底变成了“年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的做法就一直相沿至今,我国从那时开始决定使用公历的算法,并从历法上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公历新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历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没有争议,但是人们使用的农历生肖年从何时开始却一直有争议,目前多数人都认为“立春”节气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因为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生肖的计算与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