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兵法中有“以全取胜”的典故吗?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7:46:21
我在注释文言文时,文中出现了“兵法以全取胜”,我想对“以全取胜”进行注解,但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也不知这是不是一个典故,希望有了解此知识的朋友帮忙指导一下,谢谢!

"谋攻篇第三"用今语译出,就是--论谋攻当以全策取胜.

渡江战役应该算典型的“以多胜少”的战例:
渡江战役简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一千多里的战场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
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安徽处于重要的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驻在合肥附近的瑶岗。最先于四月二十日夜突破长江天堑的我军中路大军,则是由巢湖进军,然后取道无为县泥汊一线渡江的。著名的“渡江第一船”支前模范马毛姐,是安徽的一个劳动妇女。
中央军委部署了渡江战役的作战方案,指示原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统一领导渡江大军(包括二野、三野和四野的一部)。总前委在安徽萧县附近的蔡洼,召开会议作了具体研究,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政策上为渡江进行全面准备。四九年三月中旬,我渡江总前委南进到合肥附近的瑶岗,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针对国民党守敌的江防设施,决定组成三路大军横渡长江。其中以粟裕,张震同志率第三野战军的八个军三十五万人为东路兵团,从江苏的扬中至江阴渡江;以谭震林指挥三野的七个军三十万人为中路兵团,自安徽的裕溪口至枞阳门渡江;以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指挥二野的九个军二十八万人为西路兵团,自枞阳至江西的湖口渡江。各路兵团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整训,于四九年二、三月间,先后由徐淮地区和阜阳地区南进到江北一带,形成同敌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我军抵达长江北岸后,作了大量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各军内部分别建立了船舶管理委员会,积极协同地方政府,广泛地向船工和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打捞沉船,修补船只,很快筹集各种船只达二万余只。与此同时,中路渡江大军在安徽的巢湖开展了水上练兵活动。广大指战员学习划桨、掌舵、挣篱、抛锚和泅水本领。接着,部队又进行实战演习,组织夜间航渡、水上射击、水上救护、水上架线、水上通讯联络,并以船为单位编成新的战斗集体,把所有的现只都分类编号,担任具体任务、为了把隐蔽在巢湖和内河的船只秘密地开进长江,部队和船工经过十多天的日夜挖掘,挖出引河,抢渡船陆续驶到了江边。
在水上练兵的基础上,我军开展了全面的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