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是孔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2:42:17
快!!

不是,中国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但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但只有孟子的性善论才能成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后来程朱等人严厉批评荀子的性恶论,认为荀子因此已失去儒家的根本,他们很明白,在性善问题上决不能让步,这一步让出去了,儒家的政治学大厦就会土崩瓦解。但非常令人为儒家担心的是,孟子在他的七篇大作里并没能证明“人性善”。后来的程朱以及现代的新儒家,都没能证明“人性善”。不能证明人性善,却依然不妨碍他们谈“内圣外王”,甚至膨胀到认定儒学将要拯救世界,这就不是老实的学术态度了。

孟子也知道,能否证立“性善”,事关重大,所以,他几乎是绞尽脑汁,能想到的都想

到了,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但客观地说,虽然他用力不少,但由于方法不科学,——事实

上,这也不是他的错,我们至今也没找出一个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人性善或恶,找到了

方法也就找到了答案——他的证明基本上都属于无效证明。比如,他最喜欢用的,也最为

一般读者信服的证明方法有两个:经验证明(包括举例证明)和比喻证明(包括类比证明),

但我们知道,经验、举例、比喻、类比都不是科学的证明方法。孟子运用不少经验来证明

人性善,但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相反的经验来证明人性不善,甚或恶。比如,孟子用“恻

隐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使用的就是经验证明。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触动恻隐之心的经

验,好象其普遍性足以证立人性本善。但是,我们是否也普遍具有“小人之心”的经验呢?

如同孟子所说,我们看到一头牛将被杀,一个小孩将落井,马上就会有怜悯和救助之心涌

现;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暗暗地有一些别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妒嫉、幸灾乐祸,争夺

等等??所以,若以经验来证明,我们也可以证立人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