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福祸趋避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4:09:15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福祸趋避之”

这句话原本是出自哪里?

表明了当时的什么意思?
我想再问一下~三楼那个叫~有云天~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病还是什么的?
难道别人不知道的句子就都不可以问吗~~?
难道你自己就那么历害什么都懂~~?
呵呵~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 “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双音词,只是陪衬;“祸福”的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祸”,“福”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祸福”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作者:【林则徐】 年代:【清】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我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选择生或死,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得失而逃避或者追逐呢?意思是说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其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