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川教)古文的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2:17:03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1、为什么“管仲相桓公”后会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

2、材料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平王立,东迁于络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必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史记·周本纪第四》

1、这段史料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依据上述史料,概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楼上的回答,错误颇多。
1、管仲相齐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2.材料二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办法,古人也不足效法。商汤没有遵循古代的旧法,而得天下。夏商两代的灭亡就是因为不知变通陈旧的礼法。反对古人没必要遭到指责,各代的礼法很多不值得遵循。
商鞅的不迷信古人,变法革新精神,当时的旧贵族反对,他们提出循礼、尊古,是反对变法。
他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二题
1、叙述的是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厉王,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2.当时礼崩乐坏,西周确立的一套封邦建国的那套礼仪制度,瓦解。诸侯争大,纷纷起来称伯争霸,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名存实亡。当时先后称霸的有,齐国,晋国楚国秦国。楚国和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

我是高二的学生
1: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