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景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0:34:1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之妙)
——晋·陶渊明《饮酒》

万文武

大家都说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好,自然也有说不好的。宋蔡正孙在他的《诗林广记》中引《鸡肋集》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其实要理解这两句之好,还是要读全诗。这首诗有10句,可分作3段读。前4句为一段,是说明他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心远地自偏”。非境之静,乃心静耳。中4句写这个静,这两句便在其中。末二句补了一下,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无异是通篇的点睛之笔;显然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有想,而是有“真意”的,只不过是说来无用,或者招忌,故以“忘言”二字推了开去。
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以为食也不愿为了那五斗俸禄而去折腰事人,并非是他不想从事政治,只不过那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所以这里难言的“真意”,一定是有所指谓的。而今对于古籍的解读,由于有了考古对地下资料的发现,许多旧有的结论被推翻了。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物识小录》中,考证到所谓“商山四皓”其实乃“南山四皓”之笔误。那么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之时,抑或“悠然”地想起了“南山四皓”,这倒正好和鲁迅先生说的他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了。
只是这一来,陶渊明就不那么冲淡了。我倒是觉得,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陶渊明更可亲可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01日第七版)

陶渊明隐居,不愿为五斗俸禄而折腰事人,其也看尽官场之污秽.隐居自种门前菊,心中欣然收获菊之香,亦坦然面对清天白日,无愧天地万物也,此为其意境矣.
说到东蓠,自是自家东边围的蓠芭,应是自己修得花苑.而南山,应不作详物.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古时去南边海的人不多(今广西,广东,原认作为荒蛮之地),而文人骚客去过之海,多为东海岸线.故提之海,谓为东海,如有海所容之福,当福之甚;而南山,应为广东之延绵山地:南岭,及闽之武夷山脉,或可达云贵高原,古之文人俱汇于中原,而以上悉为南疆,山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