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杜甫的这种奇特感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4:37:17
急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想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