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10:00:32
第一个问题如题: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
先援引某段资料中“何”字在古文里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我想知道,“何”在这些句子中怎么会做谓语?而且做谓语怎么又能说是疑问副词?

求解,望高人详解,答案称意可追加悬赏分。
刚写错了,应该是“做谓语怎么又能说是疑问代词? ”

区别:
疑问代词:有指代作用的疑问词,可以代人、代物、代时间、地点等等的,例如:焉(“哪里”)、何(人、处)
疑问副词:表质疑、反问等意思的,例如:岂(“怎么”、“难道”)
详解: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