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屈米详细资料和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0:44:40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简介: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l968年5月经历的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运动促使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初任教AA建筑学院时是成立了工作室和研究会,在那一背景下他将电影艺术、文学理论与建筑相结合,发展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者诸如R.Barthes和M.Foucault等学者的研究工作,为的是重新审视建筑承担的责任和加强建筑对文化的表达。这个理论在他的建筑实践中以两条线索来展开:一是揭露建筑次序与生成建筑次序的空间、规划、运动之间的传统联系。二是创造空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的新联系,方法是通过变形、叠印和交叉程序。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1977年),《曼哈顿手稿》(1981年)等。他对蒙太奇技术的运用向当代其他仅在形式上追求蒙太奇效果的建筑师发起了挑战。在屈米的专著中他用对后结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左翼分子政治文化革命梦想失败的揭示来回应当代建筑的固有理念,并声称它已经走向终结。例如,超级工作室,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已经开始创造讽刺性的、不现实的作品,又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