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林德碑”到“公理战胜碑”到“保卫和平碑”的变化中想到了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5:10:53
克林德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被击毙的德国公使。战后,清政府被迫为他修筑纪念碑,上刻“为国捐躯,令名美誉”字样。一战后中国人将其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改名为“保卫和平碑”。从“克林德碑”到“公理战胜碑”到“保卫和平碑”的变化中能想到了什么?

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300年出现早期文明印度的等级制度叫是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