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区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08:39
24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
是不是隔一个呢?第一个是节,第二个是气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处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