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一个小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6:21:32
昨天读《周本纪》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封齐桓公为伯”,齐桓公不已经是公爵了么?为何还封作低级的伯?还是原来他的爵位更低?哪位知道,谢了

上面两位说的都有所出入。

周朝封建诸侯,共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比如
宋是公爵,齐、鲁是侯爵,燕、郑是伯爵,吴、楚是子爵,许是男爵。
如果以爵位来称呼这些诸侯国的君主,那就是“宋公”、“齐侯”、“郑伯”、“楚子”之类的了。

而“齐桓公”这个称呼则是称谥号。“桓”是齐侯姜小白死后的“谥”,这里的“公”则是对诸侯国国君的尊称。后人称他为“齐桓公”是一种尊敬的叫法。

《周本纪》“赐齐桓公为伯”,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王(周惠王)使 召伯廖(人名)赐齐侯(齐桓公)命”。“赐命”、“赐伯”,这里的“伯”不是爵位,而是“侯伯”、“方伯”,即“诸侯之长”的意思,也就是周天子给了齐桓公“伐不义治国”的权力。后来又有赐晋文公为伯的。

关於诸葛亮“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
“汉”是国号,“丞相”是官名,“武乡侯”是爵名,“益州牧”是官名。
丞相“位列三公”的“三公”并不是爵位的“公”,而是官位高、礼遇隆的表示。蜀汉的爵制我不太清楚,不过如果继承汉代爵制(即秦汉的“二十等爵制”)的话,应该是没有“公”这一级的,也没有“伯”、“子”、“男”。
这里“益州牧”不是加官,而是兼职。“领”表示以较高官位的本职兼任较低官位的职务。

上面的说错了,公 侯 伯 子 男,公是第一等,比伯大,之所以封“封齐桓公为伯”,这是因为为表示朝廷对某人的器重,古代可以重复赐予爵位和官职的,譬如诸葛亮就是 :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
汉丞相,应该是三公级别的;武乡侯是侯爵级别的;领益州牧,相当于现在市级领导。
从这点,你就可以理解“封齐桓公为伯”的意思了

首先应明确,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说法是后起的,在周初并不是这样。

这里的"伯"是指"方伯",是让齐桓公统领一方诸侯~

打字慢如蜗牛
很牛

那个字不读bo,而读霸,上古时代是没有霸这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