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资料或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4:04:51
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摰诙?酃?纳ブ訑。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共29个自然段,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23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这—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发展,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这一层主要运用对照写法。作者分别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乎寻常。这一层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愈来愈重,愈来愈强烈,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第二层(第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最后一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这一层,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占领者强迫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学校学德语,这是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因而学习法语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层(第17~23段),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