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而获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实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事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1:21:52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降伏敌人的军队,却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这就是计划进攻的法则。

小议“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春秋后期齐国人,曾隐居于姑苏,后为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并帮助吴王西击强楚,东吞越国,使吴国强盛一时,“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杰出将才。然而孙子对于后人的最大贡献就是那十三篇兵法——《孙子》(《孙子兵法》)。孙子也因此成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中主要阐明和总结战争的规律、基本战略、各种战术理论,不但在历史上为人们所重视,在今天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等众多领域中都为人们取法参照。书中既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也提出了“爱卒”、“善俘”、“信赏”、“明罚”等军队建设主张,更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术观与“伐谋”、“伐交”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观。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降伏敌人的军队,却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这就是计划进攻的法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从实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谋,一是伐交;从实行的范围而言,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 第一, 以“威加于敌”作为达到目标的心理战术。《九地篇》:“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 第二, 以优势的实力和充分的迎战准备作为全胜的物质基础。《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胜的形势,来等待敌人有可以胜的机会。《九变篇》:“故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