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把“体育”一词带到中国的是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5:52:43
最早把“体育”一词带到中国的是谁?

康有为

  如果说洋务派侧重于强兵的作用,而导致了对西方近代体育的最初了解,那么,戊戌变法带来的变化则是:近代中国人开始从更深的层面上接受和认识西方体育,即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所以,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继续肯定西洋体操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的同时,开始把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时,已经做过关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尝试。这在梁启超《康有为传》中有具体的描述: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并规定“每间一日”,课以体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维新派人士严复,已经能从全面教育的角度论述体育是强兵之本、是富国之基的道理。他在《原强》中说,大凡国民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存亡强弱,莫不以此为基础。如果具备了这三者,民族就优秀,国家就强大。他说,在西方国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但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于教育的正确实施。因此他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和西方国家的学校一样,“教人也,以睿智慧、练体力、励德行三者为纲。”

  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这种体育观念也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他曾说: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接受新时代的教育。而新时代教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德教、智教、体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他说: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他的具体设计就是: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院,除德育智育外,都要“注意卫生体育的设备及环境布置。”使小学生“以动荡其气血,发扬其身体”;中学和大学生,则是“重视体操,以行气血而强筋骨”。

  康有为的这种体育观念不仅得到他的学生梁启超的认同,而且被梁启超所继承和发展。例如,梁启超晚年在清华学校执教时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他在《中国之武士道》的文章中公开承认,他推崇古希腊斯巴达人“惟其以尚武为精神也,故专务操练躯体,使之强壮”的措施;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之体魄”的做法。所以他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