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纹彩陶瓶为什么叫彩陶之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5:07:46
马家窖类型的漩涡纹彩陶瓶,为什么被称为彩陶之王?

我国古代的彩陶艺术,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著称于世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的先河。继仰韶文化之后,在甘肃、青海的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发展起来一个富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它把中国史前的彩陶艺术推向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顶峰,犹如进入一个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人流连忘返。在马家窑彩陶彩绘艺术世界里,橙黄色细泥质做成的陶钵、罐、碗、盘、瓮、瓶等器物内外,用黑色彩线条的平行、弯曲以及交叉绘制各种图案,构成同心圆或漩涡,图案绚丽对称,优美流畅。发展到半山的类型,彩陶的颜色多红黑兼用,常常是红黑两色相间,有锯齿的花纹带构成漩涡、圆圈网格或葫芦网格、菱形块等。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由盛转衰的一个类型,但在彩陶上均延续有锯齿的花纹带构成漩涡、圆圈网格或葫芦网格、菱形块等,而宁夏海原的菜园文化则综合了上述诸文化的类型并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众多彩陶研究专家则将这些彩陶纹饰依其形状简单的命名为“水波、漩涡、鱼网纹”等,如《国宝大观》一书79页收录了张锡瑛女士的撰文《漩涡纹彩陶瓮》就是一例。文中这样表述甘肃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瓮: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件彩陶大瓮,是马厂类型的典型器物。这种大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器物,用作盛储谷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收获量已有很大增长。马厂类型的这件大瓮(见图1)高52.2厘米,口径19.7厘米,能容粮在百斤以上。腹部硕大,高有半米以上的陶瓮,底部仅十厘米,装满谷物后如何承担百斤以上的重量,估计当时很可能把下腹没绘彩的部分埋入干燥的地下,将重量部分传递到地面,由此而保持了大瓮的稳定,又可以利用高原地区干燥而凉爽的地温,保存粮食不易变质。由于它的下腹大多埋入地下,所以彩绘都施于口、肩和上腹。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彩陶的全部纹饰,这种施绘的方法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彩陶大瓮的花纹是在黑线中套以红色,构成许多旋转的圆涡,圆涡之下加两道水波,这是一幅表现人类与水的密切关系的图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许多是表现水的,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都是当时彩绘艺术家的常用题材。彩陶大瓮上这幅绚丽的图画,仿佛使人看到了雨中的庄浪河(黄河支流,出土彩陶瓮的甘肃永登县蒋家坪坐落于庄浪河滨)上雨点激起的一圈圈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黄河水形成的一个个漩涡。人类就是在历史长河的急流中,乘风破浪的发展着和创造着。

笔者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