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得意门生,日后怎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9:02:20
拜托,快,哥哥姐姐们!

孔谦,字子顺,战国鲁人,孔穿之子,孔子八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谦相魏安厘王,“为魏王连和于赵”,封鲁文信君。他相魏王,“改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失官丢禄者皆不悦。他任魏相九个月,虽一再陈表治国大计,均不为魏王采用。遂感叹道:“言不用,居官食禄,是尸位素餐也。”乃告病归,卒于家。

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终年82岁。
子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幼年时期深受祖父思想的熏陶,相传受业于曾参。《汉书·艺文志 》曾著录《子思》23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等篇,相传是他的的著作。《中庸》阐述了他对“中庸”学说的看法,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把“中庸”看成事物的本然之性,把“和”看承是事物运动的基本法则。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直达道也。”还明确却提出了“时中”的观点:“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即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来随时确定合乎时代要求的处事准则,从而发展孔子“中庸”思想。他把儒家道德观念“诚”概括世界的本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曾子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表记》主要谈“仁”的表率问题;《坊记》主要谈“礼”的消极防范作用。这些观点和主张构成了子思独立的思想体系。后来孟轲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的思孟学派。
子思曾游说于鲁、宋、卫国之间。在鲁,曾告鲁穆公“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匮”。宋徽宗宁元年(1102年)追谥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谥为沂国述圣公。

孔穿,字子高,战国鲁人,孔萁之子,孔子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51岁。
他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孔鲋,字子鱼,一名甲,又称子鲋,或称孔甲。孔谦之子,孔子九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鲋博通经史,与魏名士张耳、陈余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