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提供几个关于道德的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9:21:25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孔丘后裔,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又被人称为“孔北海”,为人刚直敢言,后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长于写散文,原有文集传世,可惜在宋代已经散失。后来明朝人辑其佚作,编成《孔北海集》,收文三十六篇。

孔融幼时聪颖过人。他十岁的时候,有一次谒见当时名流文士,言谈锋利,满座皆惊,被众人称为奇才。唯有太中大夫陈炜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众人皆叹道:“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孔融自此出名。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从此,孔融这种谦虚礼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后来,孔融步人仕途,虽权重位高,但还保持这一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开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余名唤太史慈,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

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母感其恩,才命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尊友敬邻,扶老爱幼,“座上客常满”,甚得民心,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幼年就打下了礼貌待人的良好基础。
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 杨震为官清廉 因为朝廷昏庸 所以在杨震五十多岁, 连续被贬到荆州当刺史和到东莱当太守。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