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长,鲁迅持以什么态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1:33:32
学长学姐们,麻烦了额~~~~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从对人物的态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对于他的保姆阿长,比之对于他的老师,感情变得比较复杂了。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因而童心和童趣是我们注意的要点,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它们之间的同和异,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一些表面上互相不连贯的事,《阿长和〈山海经〉》集中写一个人,但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并不太连贯,把全文连贯起来的,是作者作为儿童对阿长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要作段落划分,就比较烦琐,吃力不讨好。要把“我”对于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标志着“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

鲁迅在名字的文章做足了以后,就写对于她的一般印象,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作为保姆,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占满了床。这说明她不称职。而且,尽管“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把这一切归结起来,表现作者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

这以后,事情有了发展,“我”与阿长的矛盾加深了。过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无限的欢乐,而且是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的想象。而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煞风景。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冲突。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又有一个总结性的关键词语:“磨难”,或者“元旦辟头的磨难”。把节日变成了“磨难”,这是“我”和阿长的情感矛盾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对于阿长的情感的一个大转折,关键词不是事情讲完了才提出来的,而是在一事情还没有讲出来时提前出现的,这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