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 和威武不能屈的例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6:04:27
详细点啊
各位啊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屠杀暴行,这位痴迷国学 久匿书斋的书生再也没有可以躲避现实的"世外桃园"。他开始意识到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必须与国家的命运 社会的安危连在一起。他虽然依旧痴心国学,却已开始思考为国家民族做一些事情了。尤其是在1946年仲夏,他的好朋友闻一多 李公朴相继被暗杀,使他充分认识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开始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应该肩负起历史所赋于的使命。

同时,他还花费一年时间,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称闻一多是斗士诗人和学者。这个时候,潜隐在他内心深处的清白人品和正直民族气节像火山喷发一样热不可挡。他走出书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之中。他发起抗议 示威的罢教运动;他拖着病重的身躯,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领国民党的嗟来之食。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像亭亭玉立的莲花,焕发着不可侵犯的光芒,以致于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8月写下的《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天祥 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