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以”尝试”为话题的初3到高1左右的记叙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20:15:11
哪有以”尝试”为话题的初3到高1左右的记叙文(记事的)

假如批评语文教育已沦为“学生的桎梏”一说能够成立,那么作文教学在禁锢个体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方面表现尤甚。伴随世纪更替,如何破除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势,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发展成以语言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新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界的任务。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形化。在某些语文教师心目中,所谓优秀作文就是合乎统一标准、赚得高分的变相“八股文”。这种以升学为唯一和最高目的的应试作文,被一系列或隐或现的苛刻要求逐入了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思想苍白、语言干瘪、结构和技巧雷同,是教学流水线复制出来的面目俗气、不堪卒读的无魂文。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学生辩论课,星期三的作文尝试课奏效了。

上了高三,本来时间很紧,原想将作文布置下去,让他们课外时间写完,可是一想到学生们对作文的“畏惧”,就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尤其是对于处于紧张的学习生活的高三学生来说,作业堆山,根本无暇去组织材料写这样的作文,到头来也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成体统。何不尝试一下课堂辩论呢?因为我想,即使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使说得无章无体,但一个学生一个思想,总有新的亮闪现其中,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之后,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一个人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一个人拥有了两个思想。”课堂讨论也是这样,即使一个人说得很少,但六十个同学就有六十个思想,揉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的思想库,库存多了,爆发的潜力也会随之而增大。就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推动之下,上课之初,一篇就“韩寒现象”的认识从而引发的关于教育体制的大讨论就这样在全班同学中展开了。由于缺少训炼,再加上平时作业多,而导致的知识面窄,因而起初也只是气氛很低沉。我想:估计学生有想法,但缺乏勇气,尤其是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但我也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就眼前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并非不愿意表现自己,而是不善于表现自己。如果这样下去,恐怕他们也难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也看到在我的目光向他们扫视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起初还将头抬起来,在那里思考,等到我的目光与他们的目光相对接的时候,脸“刷”地一下红了,头也迅速的低了下去,不敢与我的目光对视,怕我叫到他。在这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想:万事开头难,得找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