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3:16:20
关于京戏里扮演关公的之类的角色
听说除了戏词之外 要卸妆之后才能说话
不知道你就别回答

关公戏

别称:红生戏、红净戏

在早期,舞台上关公的形象,从元曲到许多古老的剧种,川剧、徽剧、京剧全有,不过就是几出。

为什么关公戏不多演呢?

因为:

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关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宋代封为“显灵王”、“忠惠公”、“祟宁真君”、“胎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穆义勇王”、“英济王”。元朝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公成了民间最受崇敬的神只。而在戏曲中,更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物,梨园行中,不称其名,而称老爷、协天大帝。

自古梨园弟子演关公戏,一般不敢演,怕招灾惹祸,所以演出时有一定的规矩。

演关公戏,要斋戒沐浴,到后台给关帝爷烧檀香磕头,为表尊敬,都不敢扮的十成十的像,开脸时,总在腮边画痣表“点破”。还要去香烛店里请一个纸马,折起来,顶在头上,再戴盔头。连青龙刀也要用红布包起来。扮上戏演员就要闭目静坐,不能乱动也不能说话,更不允许旁人上前搭话,

传统认为,扮演关公时,认为关老爷会上身,演出完毕卸装,到再到后台给关帝爷烧檀香磕头,不然就会冒犯了关老爷。

清代,关公戏大胆改革的是王鸿寿(1849—1925)艺名三麻子。有“红生泰斗”之称,也是早期南派京剧的代表。他扮关公,是变揉胭脂脸为勾银朱脸,黑色眉毛划的极细,显得威严端重。眼与眉间画两道纹,依眉而行,极有神韵,眼下虽无烘纹,而眼角下斗,英勇之气如生。脸上不作他纹,宏大可亲。加浓了脸谱的色彩,成功的表现了关公的人物性格,而消弱了神化偶像的成份。

从王鸿寿消弱神化、大胆改革之后,关公戏在戏剧舞台的剧目才丰富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