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诗中表达的求贤若渴与其在政治生涯中的猜疑成性,好杀成风是否矛盾?为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3:20:55
“短歌行”表现了曹操渴望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和礼贤下士的强烈愿望。当代作家李国文再一篇文章里列举说
,公元193年,曹操用借刀杀人之计干掉了25岁的祢衡;公元208年,曹操又杀了当时很有名的北海太守孔融;
公元216年,曹操又杀了继孔融之后的士大夫阶层的头面人物崔琰;公元219年.曹操又将杨修送上断头台。
曹操在诗中表达的求贤若渴与其在政治生涯中的猜疑成性,好杀成风是否矛盾?为什么?

并不矛盾,曹操虽然爱才.但是对他有伤害的人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现实社会也是同样,你能允许对你有威胁的人留在你身边么.
我认为曹操爱才不错,杀人只是有一种自保的意思.

答:一点都不矛盾.
曹操求贤若渴,但是这个"贤"是有标准的.祢衡,孔融,崔琰他们诽谤朝政蛊惑人心,已经不"贤"了.那样的人的存在已经成了曹操前途上的绊脚石,他们不是真心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换成其他君主也会杀他们.
曹操杀孔融和袁绍杀田丰,刘备要杀秦宓性质不一样.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们都该杀.诸葛亮孙权后来也认为孔融该杀.
其实曹操对待自己的下属还算比较宽容的,曹操打了败仗的将士回来很多都没杀,或者只作作样子,有的还要安慰"胜败乃兵家常事",给治伤.谋士出错了计谋也不怪罪.不像诸葛亮还"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