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关于“以古讽今”的材料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10:58:35
想了解一下当前中国的国际形式如何?所以,希望广大朋友能够提供一下素材。

以古讽今,直戳国人脊背

——浅析《故事新编·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以古讽今是鲁迅在其《故事新编》中惯用的表达手法,那么他在《采薇》中都讽刺了什么呢?笔者从鲁迅先生描绘和虚构的几个人物形象中,领悟到了一种鲁迅先生对中国当时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和辛辣讽刺,直戳国人脊背。

关键字:以古讽今、批判、儒家、长舌妇、强盗、看客

《采薇》的故事来源于《史记》,讲述的是殷商末期,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文章作于1935年12月,是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国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

1、文章主人公——伯夷、叔齐——封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伯夷、叔齐他们是儒家里的道德典范,两人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当皇帝,然后一起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他们是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开口闭口都是要遵循“先王之道”。鲁迅认为他们是真正的信徒,是真心真意相信,并且实实在在愿意实践儒家先王之道的。文章开篇两人的话语中便提到了“先王之道”四字,之后便按照这四个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后遁迹于首阳山,靠采薇而生,最后难以套出自己的道德困境,饥饿而死。

两个人的道德困境产生于一个现实,他们认为武王伐纣违背了先王之道,从此便不食周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靠采薇为生,当有人告诉他们薇也是周王的,他们便不再进食直至饥饿而亡。归根结底他们便是没有变通的思想,过于因循守旧,鲁迅在文章中的用意便是批判当时中国社会上一些保守派的观点,他们主张中国不能发生变化,坚持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然而这种观点不但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在当时的夹缝生存的中国,更会使中国走向灭亡,已经失去了封建统治延续的土壤,封建的枯树不可能继续生长。

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日本帝国主义进逼中国,已经侵吞了东北三省,正将军队向华北地区开进。日本鬼子为了“征服东亚,必先征服XXXXX。”以传播“王道”自诩(殊不知自己的“王道”也正是大刀阔斧地杀人而且毫无缘由罢了),部分“臭老九”虽然看出了这一层意思,但是因为本身的懦弱性格(不正是养老堂中的人么?出了樊笼,才觉得外面生活的艰难,还不如躲进龟壳,做个忍辱偷生的“不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