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0 21:47:30
快!

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演变:一是结构,二是形态,三是简化,四是读音。它们经历了不断地扩充、约简、变形、变音,这样规范化的过程。

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演变:一是结构,二是形态,三是简化,四是读音。它们经历了不断地扩充、约简、变形、变音,这样规范化的过程。

我国有据可查的文字始于商代。专家们认为,商代有三种文字:甲骨文、族徽文和一般金文。族徽文是一种族群标志,源于图腾崇拜,只是一种符号,并不用于记事。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原始形态,有繁杂美丽的图画。笔者认为它只是带有文字性质的标记而已。
商代正规文字是金文。它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成句成段的语言。金文可认为是最原始的系统的文字。从形态上看它残留着浓厚的图画意味。许多笔画特别是相交处呈块面状。而甲骨文则进一步,几乎都改成廓空的框框和线条的笔画。这是三者在形态上演化的区别。当然这也与使用的工具有关,金文是铸的易有块面出现,而甲骨文是刻画的便于线条,但毕竟是向抽象的进化。
在演变中的商代文字还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不定型,异体字多;二是方向不定,多数文字左右不分;三是两个字合在一起,合文现象严重。
周民族本是商王朝的一个异姓诸候国。是和商同文的。周灭商后全面继承了殷商文字。主要是金文大量增加铭文篇幅较长,四五十字以上的很多。最长的宣王时代的《毛公鼎》有497字。从形态上来看,周的金文字有两个演变:一是块面笔画线条化;二是诘诎笔画平直化,那种残留画图痕迹的曲曲弯弯的笔画平直了许多。
这说明在结构演变的同时,形态的规范化也同时在进行。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汉字在形态上有明显的从块面笔画向线条化过渡的迹象。线条化可是一次渐进的革命,没有线条化就不能彻底脱离图,不能约简为符,不能演变为后来的笔画。

在汉字规范化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秦的”篆”。在战国时期语言文字不统一。虽然大家都在拼符造字,但各地差异很大,带有随意性。秦统一后,强行标准化。以秦文为本,参照史籀大篆,略加省改,由李斯、赵高等人作范本。所谓小篆。大篆也是秦文,差别不大,不妨统称秦文为篆文。
秦文小篆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上的规格化,组成文字的符件的画法一致,无论这个‘符’出现在哪一个字中,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