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桓温可以算是一种类型的人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6:23:50
大家畅所欲言!

曹操和桓温做为政治家都喜欢放狠话。曹操的名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桓温的更绝“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虽然这两句话都惊世骇俗、震烁古今,但事实上曹操和桓温在具体的政治操作上,都十分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曹操虽然为了恐吓士族不要阻挠他晋封魏王,先后杀害了大名士孔融和荀彧。但终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与各大士族保持了大体和谐的合作关系。后来曹丕为了称帝,不惜向士族做出重大妥协,确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其实也是对曹操政策的延续。桓温处事则更加稳健,他虽然对谢安和王坦之阻挠他篡位,深恶痛绝;但还是以大局为重,既没有杀谢安和王坦之,也没有公开叛乱。至于曹操和桓温为什么会放这两句狠话,只能说明,在魏晋这个儒家宗教神学已经丧失社会统治力的时期,人类自我价值的一种爆炸式的觉醒。曹操和桓温做为一代枭雄,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又都有着异乎强烈的渴望。所以曹操才会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桓温才会讲:“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其实都是他们二人魏晋风度的表现。
  由于曹操和桓温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着异乎强烈的渴望,所以他们对青春易逝,生命短暂又有着超乎寻常的焦虑和敏感。曹操在他的许多诗歌里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惋惜之情,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桓温也用实际表现诉说了他对青春易逝的敏感,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率晋兵北伐,路过从前居住的金城,见到儿时手栽的小树苗已长为参天巨树,不禁感慨万千,伤心的叹道:“小树苗都长到了那么大了,我又怎能不衰老呢?”说完,摸着树枝,潸然泪下。 曹操和桓温对孝的理解也惊人的相似。曹操性格通脱,不拘一格,蔑视儒家经学的虚伪和矫饰,曾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开向天下招募不忠不孝但有治国御兵之术的人;但在自己父亲被杀后,这个曾经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这样对战火下人民深深同情诗句的曹操,仍然为报杀父之仇,不惜对徐州屠城。桓温也是一样,他十五岁时,父亲桓彝被江播所害而死。从那天起,桓温日日苦练武艺,志在复仇;三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可惜仇人江播已死,于是他便以吊唁为名,潜入江府,将江播的三个儿子尽数杀死,算作复仇。这件事情,也使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