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拜见别人时的名帖是怎么写的,有何规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8 08:06:20
说一说它的规则,比如拜见什么人要怎么写,用什么称呼之类的。
说的还是不到点子,我主要是想知道称呼的规则。
因为看《笑林广记》的时候看到有许多因为写拜帖用错称呼而成为笑柄的。不少明清小说里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古代写拜贴,称呼有官职的多称“某某”加上官职。没官职的多是“某某”居士之类的。前面多是吹捧你要拜见的那个人品德如何高尚,怎么怎么受人尊崇之类。中间一般是介绍自己,再写你要拜见的原因。后面则写一些拉关系,套近乎的话,说和他是什么世交之类。最后加上自己称呼和名字,基本上就可以了。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他们在官场上相互提携,拉帮结派的门阀也开始形成。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