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桓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3 09:59:41
先前只是知道齐桓公在课本里出现过。最近在读《东周列国志》,看了一百几页见到诸如“蔡桓公”,“卫桓公”也都有提到。“桓公”注解里说是谥号,是不是说这谥号是可以用于一类人?是不是谥号仅有那么屈指可数的一些叫法,不是随意标定的?

楼上几个都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首先,谥号是后人对死去帝王(诸侯)一生的评价
其次,不同朝代(国家)的帝王(因为不相从属)可以使用同样的谥号,这是造成既有齐桓也有蔡桓的原因
最后,什么人可以被成为“桓”?

桓 huán

形声。从木,亘( 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也就是说,就象一个有文治的诸侯可以被成为文公,一个有武功的诸侯可以被成为武公一样
只有,对国家社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挽狂澜于既倒(桓公即位前,国家离乱几乎亡国)并且继往开来的诸侯才可以被成为“桓”因为“桓”是国家的支柱

最后,谥号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随便拿一个字就可以用的,皇帝如此、诸侯如此,就是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大臣中最重量级的谥号是“文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那必须是最最重要的社稷之臣才可以享受的,一般大臣的谥号里有一个“文”字,就不得了了,何况“文正”两个字

谥号是古代君王士大夫贵族死后由天子、掌管礼仪的机构或亲友赠送的,用以总结其人一生的称号。有美谥、恶谥、平谥、私谥之分,范围也有限。美谥如“文”“武”“成”“景”等等,恶谥如“灵”“厉”“纣”等等。

哦,这次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来的,中学问老师,老师现在不用知道,现在才知道他不会呀。

谥号是古代君王士大夫贵族死后由天子、掌管礼仪的机构或亲友赠送的,用以总结其人一生的称号。谥号有很多种类型

你好~谥号是可以用于一类人.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