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9:15:57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并不通用,普遍采用的字体统称金文(又称“钟鼎文”),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即“钟鼎文”)经常发现同一个字的写法是有所区别的,而且因年代不同也会有所变化。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秦人所作《史籀篇》中有此文字,故称籀文),是小篆的前身。
秦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后,客观上有统一文字的要求,促成了小篆字体的问世。

主要出现在秦朝,上承殷商周战国时期的大篆类似甲骨钟鼎石鼓下接汉朝隶书的一种字体。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