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5:40:00
行省是什么意思?

行省
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金史·百官志》说:“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行台即行省。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又分置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岭北、云南11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置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官,总管钱粮、兵甲、屯种、遭运,以及一切军国大事,与中书省相表里,嗣渐称其所辖地区为行省,于是行省又渐成最高地方行政区名称。另划今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行中书省管理路、府、州、县的行政,简称行省。长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权力很大。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清初增为18个行省,后又增为22个行省。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将大都附近地区称为"腹里",直属中央,其它地方则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有右、左丞相、平章政事等。行省制的确立,有利于国家政治上的统一,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行政区名称,奠定了后来省区的规模。

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

现在“省”的前身,原为中央管理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名“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参看http://bk.baidu.com/view/58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