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近代企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8:59:19
上网搜索,找出另外一、二个岭南近代企业,用文字介绍

广州火柴厂位于海珠区马涌桥,前身佛山巧明火柴厂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家办的火柴厂,创业于1879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1879年在佛山创办的巧明火柴厂,创办人是卫省轩,在佛山文昌沙开办巧明火柴厂,不久迁至佛山缸瓦栏,初期规模不大,手工操作,日产仅千多盒。
巧明火柴初用硫化磷配药。这种火柴一经磨擦就着火,使用方便但不安全,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后来瑞典用赤磷代替硫化磷,火柴和火柴盒上磷面磨擦才能发火,故称为安全火柴。巧明厂采用了这种生产技术,月产安全火柴十来件(一件为1000小盒),售价倒也相宜。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旅日广东同乡在神户开设的办庄,为扩展业务也兼营火柴。他们将日本的梗子盒片输回广东的同时,又以经销名义,专用一个或几个牌号,委托日本火柴厂代制火柴运回国内销售。甚至用高价购买日本火柴厂畅销的牌子,作为自己的商标(如“舞龙”和“舞狮”)去包销日本火柴。
从这以后,日产火柴逐渐扩展市场,瑞典火柴也打了进来,巧明厂受到了很大的威胁。1908年,卫省轩决意招顶。同年11月,由利益庄以1.3万元(白银)顶受巧明厂全部厂房、家私连同巧明的招牌。另外巧明的存货(包括火柴成品、半制品、赤磷、氯酸钾等)合值近1万元亦由利益庄照价接收。
顶让手续办妥后,原巧明厂改为巧明公记火柴厂,开始实施半机械化生产。在经历百余年沧桑后,厂址从原佛山缸瓦栏迁至广州芳村镇东街。1946年巧明厂发生一场火灾,烧了一天一夜方才扑灭。

解放前夕广州工业凋零,解放后,广州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火柴的生产也不断增长。
1955年,巧明、东山两大厂首先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将16间火柴厂合为4间,1957年又将4间厂分别并入巧明厂和东山厂。1964年6月1日巧明、东山两厂又合并为巧明火柴厂,厂址位于广州市河南马涌桥居土地1号。
1966年“文革”开始,该厂改名为广州火柴厂(沿用至今)。1967年以来先后对装盒、刷磷、包装和油药等工序实施半机械化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火柴生产呈下降趋势。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新的领导班子在全厂职工支持下闯出了一条新路。
1、1987年下半年,广州火柴厂在全行业中首次尝试了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