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6:11:44
要250字的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行书”这个名词,有人读“hang shu”,以为是古时候市井商贾为了便于记录买卖货物数目而采用的一种书体,所以叫做“hang shu”,这是不对的,应读作“xing shu”。有些人对行的原意不理解。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如走”,他们便以为“行书”就是因为如行走而得名,这都是不对的。《太平广记》第206卷“书类”一章中记载:“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

二楼答得不错,其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很完整。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