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马托娃诗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7:36:05
赏析阿赫马托娃的总体写作风格,思想等方面
举例具体说明,具体赏析

1、阿赫玛托娃提出“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这种文学语言观在白银时代崇尚传统和复古的思潮中,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摒弃,而是“追踪着诗诞生时心灵的运动的轨迹”,在诗的灵魂上接续黄金时代的文学传统。
2、阿赫玛托娃的诗“浸透了记忆,是心灵的历史”,她的诗歌观念比其他单纯追求形式复古的派别则更前进了一步。表现在她诗歌的创作中,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阿赫玛托娃继承了古典的传统,但她使这个传统变相地延续下来,即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但不是古典主义的,而是民间创作的形式。她在诗歌创作中常常采用民间诗歌的形式来突出永恒的主题和民族的特征。
3、阿赫玛托娃善于捕捉瞬间的情绪的颤动,并且用放大的物体、景观等构成诗歌的陌生化,在断裂和跳跃的词语流中,形成一股内在接续的暗流。她的诗往往是喃喃的自语式的,感情也潜藏在她精心构筑的不相干的话语或意象背后,内敛而矜持。比如在一首诗中她写道:

蓝色的葡萄里发出芳香……/陶醉着的远方在生气/你的声音沉闷而凄婉/我对任何人再不吝惜/

柔韧的藤身仍很纤小/浆果中布满了蜘蛛网/云絮就像一块块流冰/在碧蓝的明波中晃荡/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比较凌乱,人物之间虽然似有冲突,但也不是十分清晰。“蓝色的葡萄”可以诠释为诱人的爱情,而“蜘蛛网”,“流冰”则可以诠释为对于爱情的迷惘和犹疑。但句子之间仍然没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在这里,诗人其实寻求的是一种情感和感觉上的延续性。比如“芳香”和“陶醉”,尽管这两个词分别修饰不同的主语,但诗人却有意用这两个次要的修饰词之间的关联去为中心词构筑一种朦胧的联系。类似的还有“再不吝惜”和“柔韧”,“蓝色”和“碧蓝”等等。在这种相互传递的意蕴中,形成无穷无尽的折射,而诗歌便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
4、阿赫玛托娃的诗虽然呈现出断裂的表征,但却具有着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在流动和跳跃的语言中,渗透出一种凝固和静态的美感。与象征派诗人不同,阿赫玛托娃深入到语言无法企及的人的心灵内部:诗的语言是不可以控制的,而只能去捕捉。诗的语言产生于同感觉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积淀下来的具有特殊意蕴的词汇去填补感觉的空白。阿赫玛托娃的诗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隐秘、最容易触动而又无法言说的那种直觉,她的诗,也许很少有人能够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