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孝主义的主张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9:12:41

泛孝主义」III.
强调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可是过犹不及,太强调孝道,便会流於「泛孝主义」,也会产生不少流弊,正如中国古代社会一样。孝行在广义来说,也是德行。例如《礼记‧祭义》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简言之,只要一个人能尽忠职守,遵守一切道德礼教,便是孝子;否则便是不孝。把孝等同於道德,是「泛孝主义」的第一个表现。
「泛孝主义」的第二个表现,是把孝等同於讨父母欢心。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搏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虽然你的行为对象不是父母,但不管在公德或私德上,只要会令父母难过悲伤,都是不孝。要尽孝道,便要竭力讨父母欢心,要爱他们多於爱其他人(包括自己)。
「泛孝主义」的另一流弊,是可以为了顺从父母而不爱惜自己。如清初魏禧说:「父母欲以非礼杀子,子不当怨。盖我本无身,因父母而后有;杀之不过与未生一样。」正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泛孝主义」还有一流弊,是徇情枉法,为了爱父母,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父亲顺手牵羊,子女不可揭发而要尽心掩饰。

老我老以及人之老 事父事君

首先,孝是个模糊的道德概念,官是个实在的岗位,以一个模糊的概念为实在的岗位设置门槛,有点难。不能否认,慈孝文化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孝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子路借米奉父”为孝,“郯子鹿乳奉亲”是孝,与此同时,古人云:“不孝者三,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循此故法,单身者不孝不可为官,无儿子不孝不可为官,岂不荒谬!

其次,孝是私域之德,官为公域之事,私域与公域理应保持界限而不可互为混淆。孝道属家庭伦理的子德范围,官员作为儿子,应该成为孝子,但孝子并不一定是个好官。如果将“孝”作为官员选拔的标尺,许多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孔繁森式好干部,将可能被拒之门外;而诸如聚敛敌国财富的大贪官和以及当代的胡长清,却都可能以“大孝子”的名义步步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