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游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55:08
500到600

红旗渠游记 文 / jimi

  十月金秋,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红旗渠。
  一路上,仆仆风尘,渐入太行,地势势高,风景迥异。路两旁沟壑纵横,远山如黛,巍峨起伏。车子在盘山公路上疾驰,一座座青山倏地掠过或迎面压来,别有一番情趣。
  天气晴好,冉冉红日悬于大山之间,渐渐撕去山腰那层朦胧白雾,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壮观雄伟。两边灌木丛生,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挂满了一串串红灯笼。偶有山里人,拉犁负锄,躬耕于一块块巴掌大的梯田,精耕细作,小心翼翼,宛若绣花一般。山里人皮肤黝黑,个头矮小而壮实,如生在石头缝里的杂木,质朴而坚硬。
  车至青年洞山下,拾级而上,树木蓊郁,溪流淙淙,一丝丝红通通的野枣树,间以山坡崖隙斑斑驳驳的黄草,涂满了浓浓秋意。
  行至半山腰,一条水渠扑面而来,波涛滚滚,冷风森森。一边偎着青山,一边用青石砌成,缘山而过,宛若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怒吼着,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
  沿着渠边石沿左行不远,就来到了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最著名的景点,也是当年修渠过程中最艰难、牺牲最大的一个地段之一。当年的青年突击队硬是把横阻的青山啃了一个窟窿,才让滔滔渠水滚滚而出,并因之而得名。洞上方壁间十分醒目地刻着李先念主席的题词“山碑”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
  坐着汽艇进入洞内,灯光昏暗,如若黄昏,边沿洞壁上还清晰地印着当年斧劈钎凿的痕迹。洞深邃而宽阔,难以想象当时林县人民为此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做出多大的牺牲。
  “红旗渠修建于1958年,是林县人民为了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而修建的,它横跨太行,穿山越岭引来了漳河水,浇灌了林县几十万亩土地,使林县人民靠天吃饭的日子成为历史。在开凿过程中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种种困难,在有些峭壁阶段,就用绳子糸住腰,手握锤钎进行悬空作业。”听了导游满含激情的介绍,人们默然不语,心里涌动着言语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感。
  旅游结束,我们怀着对林县人民深深的敬意离开红旗渠,走至山脚,抬眼望去,见红旗渠如若矫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相信这条矫龙,一定会带着勤劳智慧的林县人民奔向更加富饶美好的新世纪。
  伟哉,红旗渠;壮哉,红旗渠;美哉,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