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8:31:00

所谓文化,在历史学上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而作为中国封建历史发展最高峰的盛唐,正是以“大唐气象”这样一张文化面孔留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脑海中。
  现如今,相比盛唐,我们少了一种精英意识,少了一群能够作用于时代的文化人。且不说留下数万首唐诗的那些诗人,只看李白一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何等的气魄!一个全盛王朝的万千气象尽在一个诗人的口中!我们的时代,既缺少这样一个可以吐纳时代之气的文化人,也缺少这样一股可供吐纳的文化气韵。
  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相比盛唐,又少了一种平民意识,少了一群能够体味文化的老百姓。曾记否,白乐天总会把自己写的诗拿给邻居家老奶奶看,老奶奶看明白了,诗才合格。这种双向的来往,是诗人对文化的真正价值的理解,也是平民对于文化的感知。现在呢,文人们是断不可能把新写好的诗拿给邻居看的,甚至不追求给别人看,但求发表,哪怕是内部小报;而邻居老奶奶恐怕也看不懂,看得懂的,大概更愿意去看超市里柴米油盐的价格。
  高端少了文人的作用,低端少了民众的支持,无怪乎我们整体的文化影响力丧失了。盛唐时的华语文化圈,几乎涵盖了整个亚洲。邻国日本的遣唐使们,惊异于怀素和尚的笔走龙蛇,书圣王羲之的翩若惊鸿,这才创造了日文中的平假名与片假名。现在却正相反,年轻人对日语韩语趋之若鹜,日剧韩剧看得如痴如醉,看动漫的小孩子更是比日本人还多。
  也许有人会以“时代”作为这种种现象的借口,以为信息时代本身就与传统文化相抵触。其实,这是看轻了文化的作用。只有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并行不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还是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发展不可谓不超前。而他们的传统文化却保持得相当好:东京高楼林立,人们睡的依然是榻榻米;高档西式餐厅遍地,人们钟情的还是寿司;上班族们西装笔挺,节日里最隆重的行头还是和服……日本开放的历史,从明治维新至今近一个半世纪,我们才开放了二十多年,怎么好意思如此无视自己的传统?当年在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们强迫中国人学日语,行日俗,就是因为他们明白,当一个民族遗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时,这个民族就要亡了!
  也许这只是我们不习惯,暂时有点迷失,情况并没有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