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社评的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6:48:18
这是金庸先生1964年发表的,我想知道发表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明报》于1959年始创之际,只是一份走偏锋,利用一些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简而清的马评,再配上其武侠小说去吸引读者的小报,当时金庸每天晚上熬夜写武侠小说,但销量始终不佳,销量最差时只有5至6千份(参见《倪匡论金庸》)。

  时移世易,196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政局动荡(详见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条目)1962年4月期间,大量中国大陆难民涌入香港,《明报》报道与评论难民问题上,与香港乘势强大的左派立场南辕北辙。1964年12月,查良镛展开与《大公报》之间的笔战。

  1963年10月,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对日本记者团发表“核裤论”,声明“不管中国有多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查良镛立即在《明报》发表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社评,反对在贫穷情况下造原子弹。此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香港商报》、《晶报》等左派报章猛烈围攻《明报》,《明报》发表《我们关于裤核问题的十点立场》社评,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阐述对“核裤论”自始至终坚持的立场。最后因新华社主管廖承志批评左派报章在论战中的表现,左派报章停止论战。

  1964年10月末,《明报》刊登影片《血手印》宣传广告中,有一些较为血腥的惊吓性词句,而《明报》则漏印“广告”二字,因而被误为新闻报道。《大公报》借此指责《明报》发表“妖言和妖术”言论,更重提“核裤论”指责《明报》“造谣生事,大发反华妖论”,后来其他左派报章(《文汇报》、《新晚报》、《香港商报》、《晶报》、《正午报》、《香港夜报》、《新生晚报》等)加入论战。新华社更指查良镛的反核言论是“反共反华,亲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场”。

  从1964年11月27日到12月22日,《明报》每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文章:《敬请〈大公报〉指教和答复》一系列反击文章,包括核子与裤子问题、人民公社问题、“一中一台”问题,要不要向外国输出粮食问题,要不要民主自由问题、修正主义问题等等,清楚阐明《明报》的四种精神:高举儒家思想、强烈民族意识、崇尚自由、反战。

  经过这些事件后,《明报》因为在论战中表现独立报格、坚守立场,赢得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