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出家与人伦思想中的忠孝相违背,为什么还要剃度出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3:54:42

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
  (二)为中孝,光宗耀祖;
  (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永离生死轮回苦海。

  有人提出疑问:“中国人自古以孝为百善之首,出家不能善待父母,是为大不孝。”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印光法师说: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唐朝洞山良价禅师于出家前,寄书与母亲,告知出家之意。他在《辞北堂书》中说:

  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
  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在修行人看来,出家学佛并不是不孝,而是以普度六道众生之大愿大行报答父母慈恩,这是真正的报恩行孝。孝养父母,只有度化他们解脱生死,出离轮回,方为大孝;否则,世间之孝,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坠入因果轮回之中无有出期,则反为愚痴,最为不孝。

  当然,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无论在家出家,都能解脱无疑。譬如唐朝著名的庞蕴大居士,一家四口,谈笑之间生死自在,博得后人无限的欣羡与赞叹。我们从明朝集成的《居士分灯录》及《名公法喜志》上看到,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有不少在家居士见地颇高,只是比起各种《灯录》所收的出家禅众之杰出者,便无法比肩了。此不是说在家居士的资质禀赋或善根劣弱,实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种种事务染缘所迫,不易长时间地放下万缘,一心办道。藏传佛教大成就者密勒日巴,虽现在家大瑜伽士相,但却终年住山闭关苦行。冈波巴曾经问密勒日巴:“您为什么老是住在山中呢?”尊者说:“我住山和住在城市中,心境上毫无差别。(我终身住山